人类历史已进入了“玻璃时代”——科学家指出:这是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后,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玻璃已日趋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社会发展中发展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透明晶亮的玻璃家族,装点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建筑师在玻璃的应用上捷足先登——最早在建筑上运用大面积采光的是英国的园艺师派克斯顿,1851年根据他的设计方案,建造了一座占地八万平方米的国际博览会,全部用玻璃覆盖,这种铁架玻璃形成的空间广宽透明、极目天际内外不辨,吸引了整个世界的建坛,震动了人民的心弦。自从玻璃在建筑这个舞台上,逐步崭露头角,直到1968年华裔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美国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玻璃成了“主角”,“全玻璃幕墙”的六十层大厦,墙窗合一,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玻璃摩天大楼,这是建筑大师依仗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玻璃材料作为环境构筑的典范。
上海黄浦江畔的联谊大厦在阳光下灿灿生辉,整个玻璃幕墙犹如一面镜的里程碑、物移影动、车水马龙、海市蜃楼般变幻着外滩的景观,夜幕中灯火闪烁,人影绰约,充满了诱人的神秘情调——在建筑师收下玻璃已经不仅仅限于采光,而是直接成了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广泛地大幅度地展现了玻璃特异的性能。相比之下,雕刻家尚未对这一朝夕相处的材料进行最有效的开发,这是值得环境艺术家们开垦、耕耘的处女地,建筑师已经做出了榜样。
二
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是个方向性的策略,也是环境艺术发展的需要。但进入未知领域、要的是开拓者的胸襟和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在现代条件下更需要科学的态度。考古发掘中,我国曾于河南等地出土过西周(公元前1066-770年)时间的白色穿孔玻璃珠以及战国时期的彩色料珠等,宋代、宋徽宗的宫中摆设已有透明的玻璃。证明我国玻璃制造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至明朝“玻璃画”传入我国,称作“玻璃油画”,在广州一带流传;乾隆年间,清廷画家“郎世宁”等也做过玻璃画;在这以后玻璃画这一外来画种在我国颇为流行。而在苏联玻璃画则已跨入大型艺术的行列。从低温焊接的彩色镶拼的教堂装饰、发展到由进入模型浇铸成型的玻璃浮雕;从装饰门窗到装饰墙面,其意义在于:使玻璃艺术成为环境艺术的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表现玻璃材料美,从而与现代建筑结合是中外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玻璃画之外玻璃装饰已经有了许多传统工艺,主要有“喷砂”、“蚀刻”和“玻璃刻画”等。这是曾经风行的三驾马车,带动着玻璃工艺的发展,有着各自的历史功绩。
籍压缩空气高速喷吹金刚砂、石英砂,在玻璃表面覆盖有刻好图案的保护层,未覆盖的空白处、即被告诉砂砾撞击形成凹层毛面,与覆盖处的光洁面形成对照、构成图像,但一般只应用于形状简单的制图,图案受到限制。而腐蚀法则是利用氢氟酸腐蚀得到毛面:把洗净的玻璃封上蜡,然后按图案形状刻去需蚀刻部位的蜡层,尔后浸入酸液进行蚀刻,最后清理表面,冲去蚀液,可以得到较细的毛面,但同样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效果。
“刻花”则能在玻璃表面刻出不同方向的线和大小各异的点以至刻面,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和形象。从而具有光的折射效果。能把日用的器皿课程身价倍增的玻璃工艺品,深受人民的喜爱。但“玻璃刻花”同样受到工艺本身的限制,无法进行大件的雕刻,而大型化正式艺术作品公共化的前提,因此“玻璃刻花无法进入现代建筑的装饰行列,停留在环境艺术之外。有的刻工一辈子随老祖宗的砂轮赚,不敢越出雷池,所以没有自己的建树。当然其中不乏技艺纯熟的高手,但也无法突破“刻花”的范畴;“玻璃刻花”能否转换为“玻璃雕刻”不再工重而在艺精,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形式、格调、气韵、意境和社会功能,换而言之则是能否成为“环境艺术作品”,这是两者的分水岭。
三
玻璃是固化的非结晶无机物,具有一系列非常可贵的特性:透明、坚硬、耐蚀、耐热等电学、光学性质——“玻璃雕刻”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玻璃对光照灵敏的折射优势,在进行雕刻后,释放材料的内在美从而得到富有质感、晶莹透亮能够双面欣赏的环境艺术品,当然是突破篇幅限制的大型化作品。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必须进行对工艺的彻底改革,而优异的工具,是深入刻花的保证。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形式的变化,因此开导了新的审美观念。这一切取决于主要设计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否具有广泛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知识;是否密切注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艺术创作中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玻璃生产质量的影响“微裂痕”在超过应力承受的振动频率之后往往会使正在雕刻中的作品前功尽弃。对于必须深入精雕的大型作品尤其要经受这一严峻考验,这就使大型雕刻具有很大的难度,但价值恰恰与难度成正比——难度愈大的作品的价值也愈高。
冰刀切开光滑、坚硬的冰面,优美的冰上的芭蕾舞蹈舒展在告诉的运动中,变化莫测的舞姿使得观众如醉如痴。玻璃雕刻的运刀也有与其异曲同工之妙;在光滑平整的玻璃上随心所欲的驰刀走线,中锋侧锋的刀姿,收、起、顺、逆地运行,纵横交错的线粗细相间、有聚有散,得心应手地勾勒出雕刻家心目中的大千世界,继而一层一层深入地雕刻或铲或刨,或琢或磨,点的凝聚面的纵横,层层叠加、曲尽其妙,然后抛光、研磨、凹凸的块面层次分明,光鉴喜人,完整的立体感浮现在玻璃的平面中,这是玻璃雕刻的一大特点。
“玻璃雕刻”作品晶莹透剔,随着光的变幻,浮雕的各部块面呈现不同的反射角度,形成折射、聚散、漫射、散射的互相交织,作品因此光影闪烁、神采显观。一旦连续变换光照的位置方向,各种折射也随之变换闪动,因此给人一种动态感和新鲜感。假如数层相叠一起形象便互相交叠、彼此透视;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深邃变幻的水晶世界。这是透明的雕刻所特有的光学上的神奇。
“玻璃雕刻”的质感是通过作品上“透明的”,“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各种调子,有机变化而得到的,这些玻璃上的不同的粗细程度作用于视觉,给人以感受,因此联想到事物形象的表面特征,从而加深了真切的体会。“玻璃雕刻”丰富的质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栩栩如生的都留在人民的心中。
四
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这是分隔与相联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对建筑进行垂直和水品方向的分隔和相联。以提供使用适宜的环境。既满足了各种活动的需要,达到结构的艺术化。“玻璃雕刻”由于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是理想的分隔手段,结合各种建筑格式,在不同场合推广装饰应用。福州闽江饭店是十七层的宾馆建筑,造型别致,蔚为壮观。四部电梯上下运行,宾格在侯梯时可在小小电梯厅的沙发上小憩,这个电梯厅很经济地由五扇“玻璃雕刻”立屏分隔了过道,通畅地形成闹中取静的一隅。在等候中可以欣赏闽江游域的风土人情,武夷仙游古迹胜景雕屏,深受中外来宾的青睐和彭冲同志的赞赏。
福建省外贸中心大楼,是综合的外贸洽谈交易会,不仅在大厅装饰了“香瓷之路”和“花雨”的铜浮雕和彩石镶嵌,也在各层电梯厅门上装饰了八闽风光、南国佳果等珍异特产与地方风貌的玻璃艺术品,提高充实了空间的质量,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两个空间的过滤。
在“杭州西湖国宾馆”风味厅的“隔断”上装饰了水鲜与海珍的“玻璃雕刻”;虾儿在水中游,鱼儿在冲浪,真有鲜蹦乱跳之势,品尝在其中,欣赏也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
“国寿无疆”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愿,在华侨饭店门厅上设置这一题材大型的玻璃雕刻,使归国侨胞在迎面而来的群鹤、劲松白云红日,高山流水中感到国运隆昌。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眷恋的向心力。
上海华亭宾馆豪华的大堂中,布置了六扇玻璃雕刻通屏、层次分明的群鹤有着立体的浮雕美,毛茸茸的羽毛、亮晶晶的眼睛体现了质感美,乱头粗服的古松是逸趣横生的中国画笔墨美,无怪那么多的外宾都要伸手轻轻抚摸,赞叹这是透明的画、立体的诗。上海最大的宴会大厅的彩色玻璃雕刻幕墙,高约五米,长达十六米,由数百块的雕刻组成,以抽象的形式配合音乐、彩灯与喷泉、色彩绚丽、肌理粗犷,气势宏大雄浑,是玻璃雕刻的力作,一首石与泉的颂歌,是以“大自然的质朴美”改变环境氛围的成功的实践。
在封闭的空间中,玻璃雕刻以其光学的生动性、冲破沉闷的凝滞感。对空间隔而不窒,既能分隔与隔断而又没有阻塞的副作用。在敞开的空间中又以其高雅的格调,给活跃中带来宁静。这样分隔的空间“阻而仍联”。此外玻璃雕刻还可以代替壁画,如目前在施工中的杭州玉泉“树林餐厅”的墙面,即是“璃雕刻的群雁”。将把人带入水乡,芦荡的雁群的生活画卷之中……浙江省工艺美术精英展,展出的多层次玻璃雕刻“金鱼”即以独立欣赏的形式出现,若以立体构成的形式进行雕塑创作,组成新颖的雕塑,配上光、电、声、色则更富有现代感。此外还可用于其它挂屏、摆件等等。“玻璃雕刻”在环境空间中作为装饰,能达到引导视线、调节欣赏着的心情,增加环境的魅力。
从福州‘杭州’上海到香港,直至远涉重洋的美国和西欧,“玻璃雕刻”的装饰范围的扩大,实际应用的增多,知音和爱好者也不断来自世界各地,浙江美院教授邓白说:“这是真正的玻璃艺术品,”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欣然命笔题赠“艺苑奇葩”,中国书协启功教授赠题“精超楮叶”……
时代在前进、艺术日新月异,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但是大浪淘沙,这些新人新作都要收到实践的考验,方能为时代所接受。“玻璃雕刻”涉及到许多学科,集思广益。不断用科学技术新成果更新装备设施、不断丰富作品的感染力,这个艺术新种就有着不断开拓的广阔前景。